提升笔力的几种路径—党员教育和学习—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
日期:2019-05-21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方胜系深圳特区报民生面对面工作室主任、主任记者、博士
笔力是脚力、眼力、脑力成果的转化,是“四力”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环。笔力高低,直接关乎宣传思想工作者是否能够最终创作出好作品,关乎宣传思想工作能否真正完成重要使命。提升笔力有四种途径:一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多阅读多尝试多总结;二是坚持“走转改”的基本要求,用群众的话,写群众的事;三是掌握不同类型新闻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要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四是新闻媒体要从机制体制上入手,培养编辑记者的笔力,提倡生产新闻精品。
笔力是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之一。“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扫千军”“下笔风雷”,都表现了笔力的作用。这种力,既是物理学上驱使笔锋运动的力量,也是精神层面体现书者水平的艺术感染力。或笔走龙蛇,或鸾飘凤泊,或刚柔并济,或圆转回环,中国书法的种种精妙就在对笔力的运用当中。
2018年 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里的笔力,就是宣传思想战线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好作品的表现能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笔力是脚力、眼力、脑力成果的转化,是“四力”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如同中国书法最终呈现是通过笔锋在宣纸上运动一样,笔力高低,直接关乎宣传思想工作者是否能够最终创作出好作品,关乎宣传思想工作能否真正完成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笔力的提升对整个宣传思想工作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笔力提升面临挑战
对于平面、网络等媒体工作者而言,笔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写作能力。遗憾的是,在今天传播时间按“秒”计算的快餐文化时代,写作质量受到严峻的挑战。静下心来写就的、有深刻感染力的作品似乎比以前更难见到了。这固然有信息泛滥带给我们的错觉,但可以肯定的是,笔力不佳的作品的确大大增加了,社交媒体中东拼西凑、耸人听闻、词不达意、聱牙诘屈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在传统媒体中,笔力欠佳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写作品质的提升?
(一)新闻竞争带来的时间压力问题
回望 20年前报纸只有几个版的时代,时效性要求不高,每位记者可能一周也写不了几篇稿件,彼时的新闻稿件必然有机会仔细锤炼和打磨,甚至一篇文章的标题都会拟上几个再挑选。而如今,同题新闻同城媒体的竞争激烈,网媒、客户端、两微发稿必然争分夺秒,甚至即使这样还可能落后于媒体直播……为了拼抢速度,牺牲质量几乎是不得已的选择。
(二)多种原因导致的人员能力问题
现有一部分院校新闻教育中,为了打破“新闻无学”的论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教材的完整性、教授的系统性和考试的标准化,从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闻媒体对多专业、多背景人才的需求是提升专业报道水平的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的解决方案,但这可能带来部分人员写作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不少传统媒体近年来人员流动性显著提升,加剧了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人员能力提升问题。
(三)新闻媒体的机制体制问题
一些新闻媒体忽略了培训的重要性或者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题培训等设置不足,效果不明显。三审制落实较为松散,可能起到把关的作用但对质量提升的作用有限。缺乏“以老带新”等传承、培养机制,新人成长缺乏有效的指导。考核的数量化导向使得一部分记者不愿意投入精力努力提升写作质量。
二、多措并举提升笔力
(一)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多阅读多尝试多总结
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快速提升的,要在一日复一日的磨练中才有收获。首先要多阅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追求是否高远、人品是否贤达、处事是否得体,应该说与是否‘曾读数行书’密切相关。”唐代诗人杜甫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诗人萧抡谓写道:“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对于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等,都应该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阅读书目。其次要多练习多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是一种实践的学问,仅仅了解写作原理、新闻理论是不够的,要靠多练习、多修改、多对比、多总结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坚持“走转改”的基本要求,用群众的话,写群众的事
党的事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宣传思想工作莫不如是。
《墨客挥犀》里记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又改之。”追求通俗浅近的语言,正是白居易的创作主张。现代大文豪鲁迅也一贯主张文章应该通俗易懂 ,要“从活人的嘴上 ,采取有生命的词汇 ,搬到纸上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这是十分必要、十分务实的,因为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语言才更有生命力。此外,人民日报将“给力”这一网络词语用于头条标题中并受到广泛肯定,说明来自网络、具有正能量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完全可以进入主流新闻传播的视野。
(三)掌握不同类型新闻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要适应新的传播形式
进入 21世纪以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新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载体之间存在“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内含的新闻信息,“变”的则是具体的呈现形式。比如,移动端的阅读场景是动态和碎片化的,手机的移动性、小屏幕、可获得性等,都决定了写作方法与为传统对开大报写作是有所联系但又不同的。狭义的笔力主要指写作能力,而广义的笔力包含通过各种途径、形式、载体最终获得的全部表现力。因此,以手机为载体的传播还需要考虑图片、字体、版式、动图、长图、视频、音频、互动等方面的新变化、新要求,以期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更好的传播力。
(四)新闻媒体要从机制体制上入手,培养编辑记者的笔力,提倡生产新闻精品
快餐文化时代,写作质量和时效性看似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强调的是,三审制依然不可或缺,切不可为了单纯求“快”而导致质量下降甚至谬误频出。三审制也应是有质量的三审制,有经验的编辑应当帮助新人修改和打磨文章、版面。媒体机构若能够建立起“传帮带”的培养机制则更佳。另外,一篇采访扎实、主题深刻、文字优美的新闻作品,可能要比一篇在新闻通稿基础上简单修改的文章,花费十倍甚至百倍的时间。因此在考核方面,新闻媒体既要考核一线编辑、记者工作的“量”,也要重视工作的“质”,对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给予考核上的倾斜,鼓励编辑、记者字斟句酌、不落窠臼,持续打造新闻精品,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自深圳报业集团《新传播》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