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语境中的宋步云及其绘画艺术风格—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
日期:2021-03-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年底,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以时间脉络和艺术探索为线索,梳理呈现出艺术家宋步云的艺术人生。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宋步云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在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乃至摄影的创作与探索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些优秀艺术家尚未得到应有的认知和评价,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与其相遇相识相知。宋步云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已经走进历史,却依然与这个时代气息相连。拂去尘埃,还原其时代语境,探寻其艺术脉络,方能找寻到一个鲜活、完整的艺术家形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此次展览策展人于洋提出,重识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宋步云有三条路径:一是在与美术史名师大家的关系中,以人物学案的方法视角体认、找寻宋步云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意象;二是通过直面宋步云的艺术作品,探寻、认知其艺术创作的风格渊源与路向选择;三是在宋步云的影像和文献中,触摸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复合型”艺术家。
峥嵘岁月的人生印记
在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时代、家国与艺术,总是紧紧凝结在艺术家个体的创作与生活之中。自少年时代起,宋步云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故乡山东潍县读书时得到当地画家丁东斋的启蒙引导,放弃了父辈寄托的“平步青云”从商之路,而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美术事业之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认为,宋步云以艺术家的身份见证了时代变迁,他的人生经历贯穿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留学日本、投身中央美术学院筹建、进入改革开放三个阶段。
1931年,宋步云加入了以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对日宣战为旨意的“济南学生请愿团”。留日期间,他师从日本著名画家中村研一,创作了大尺幅油画《流亡图》,表现“九一八”事变后同胞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悲惨境遇,显现了这位青年艺术家心系祖国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1937年,他毅然回国融入抗日洪流,并于武汉失守前随驻武汉机关撤离至重庆。后在而立之年与友人组织创办《抗建通俗画刊》,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画刊》,创作、发表了数十幅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木刻作品。
1942—1945年之间,是宋步云的水彩画创作的高峰期,他先后在重庆、成都、内江、江津等地举办了七次水彩画个展,受到诸多师友的盛赞,在气势、构思和意境的营造上都显现出大家风范。1946年,应徐悲鸿先生之聘,宋步云与吴作人等一起参与复建抗战胜利后的国立北平艺专,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建设付出了大量心力,为开展进步美术教育、建校、护校作出了卓越贡献。
用画笔记录家国风貌
宋步云的油画创作主要集中于20世纪40—60年代,在今天留存下来的油画作品之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风景画。早在1940年代,宋步云描绘嘉陵江风光的作品就获得了吴作人的盛赞,后来到北京接管和筹建国立北平艺专的时候,徐悲鸿曾建议他去画北京的建筑。于是,这一时期他在忙于学校行政事务的同时,仍然笔耕不辍,遍访北京各处名胜古迹,留下了一大批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风景画作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认为,宋步云的油画受日本印象派影响,既能表达景深,又十分写意,其风景画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俯瞰视角——这与后来苏派的风景写生不同。
在宋步云这一时期的风景油画之中,有几张描绘白皮松的画作甚为突出。关于白皮松,唐代即有“叶坠银钗细,花飞香粉干,寺门烟雨里,混作白龙看”的赞美诗词,而其正白斑驳与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也恰是绝配。宋步云背着油画箱,走遍了北海、景山公园、故宫角楼、香山等地,先后画了不同季节的五幅白皮松。1947年,他在北海团城画的《白皮松》,被徐悲鸿盛赞为:“杰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把这幅作品收藏在了国立北平艺专。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看来,宋步云的油画风格吸收了印象派的特点,与徐悲鸿的20世纪法国学院派风格不同,是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印象派风格本土化的代表之一。《白皮松》的构图极具镜头感,局部刻画充满现代感,不突出全貌,而着重处理枝干,呈现出白皮松厚实的年代感,对比国内外画家对同类题材的描绘,更体现其技艺高超。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诸多表现北京城市风光的写生作品,以及表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主题性绘画佳作。他的足迹遍布建设中的工地现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洋溢着共和国的朝气,从欢庆解放的人群到首都之晨的来往市民,从古城初冬扫雪的劳动者到街头伫立的女警察……他为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们写像,也由此呈现了一位历经生活坎坷却永怀理想热忱的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表示,看到宋步云所画的50年代的北京城,不禁心生一种对老城与新城、传统与现代交错更迭的感慨,他将各个时代的历史感嵌入北京城的文化记忆中,把北京城的古代建筑变成了他的“新的家园”。
宋步云为新时代新生活写照的态度,表现出知识分子艺术家坦然和真诚的情怀。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俯瞰故宫》(1960)一幅尤其感动。那是从景山上尽收紫禁城和新北京的视点,画幅不大,却展开了特别宽广的空间,温暖而沉着的色调画出了故宫的辉煌。那种大视野的空间所具有的现代感几乎是今天的年轻画家才有的,那种信手写来的感觉中充满了激情。如果没有一种对人生的达观,又如何能取来这方绚烂的篇章。他为我们留下了50年代的风景,也让我们透过他的作品,看到了50年代中国油画的另一番风景。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的颜榴认为,宋步云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第一,宋步云留日期间师从日本印象派画家中村研一,归国后他通过自身努力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将中村研一40年代作为随军画家来华所作的水彩写生明信片与宋步云同时期所作的水彩画相比,可知他已比导师更长于把握光线和色彩;第二,在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体系中,宋步云是唯一以留日身份融入的西画家,他对徐悲鸿的追随,从精神人格的仰慕到艺术创作题材的确立,谱写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感人至深的佳话;第三,宋步云的绘画艺术成就体现在中西融合之上,其北京风景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有我之境”,堪称中国油画彰显京城文脉的典范。
宋步云始终用情感和生命浸润着他眼中、笔下的外部世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将此概括为“现象学式”的与世界的关系。他捕捉并见证了北京街头以及祖国各地河山中时代的章句,其画中对“光”和“影”的表现,有着明确的时间性。他眼中的景象始终保持着“相看两不厌”的状态,他的艺术人生为我们展现了50年代背景下,一种非集体性的、闲散而自足的个体叙事。《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评价,作为一个艺术家,宋步云先生极具干事之才与责任感,他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筹建四处奔波,体现出他对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襟怀,才能画出格局开阔、意境深远的作品。从他的艺术创作——如带有写意风格的肖像画以及具有书写性的笔调中,亦能看出他对民族审美精神的追求。
为艺术留影 为时代写照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起苏醒的,是宋步云的艺术创作。继60年代的水彩风景写生创作之后,晚年时期的宋步云迎来又一个创作高峰期,他的足迹遍布东北、福建、山东等地,北国大地、南国海疆、东南边陲都留下了他游历写生的身影。从长白林海到万里长城、从闽江竹影到巴山夜雨,其晚年的山水画写生创作跨越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展现了这位一生平朴的老画家的豪情气概。宋步云此时的山水写生创作,既延续了重庆时代的散锋用笔,又融入了其对于水色天光的独特感触。正如此时的他自言,“我作画,不论中西画,从不囿于成法。”其山水画的笔墨、色彩、章法都既有传统的意蕴,又富含实景的特征和时代的风貌,更将他所擅长的水彩画技法和印象派油画的色彩观念融入其中,重在以不拘一格的手法捕捉表现不同景致的神韵,抒写胸中的磅礴意象。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尚辉对宋步云的艺术人生作出如此总结:宋步云的一生折射了时代的发展,他早年投身木刻运动,抗战爆发后从事革命美术,至40年代末期,作为徐悲鸿的左膀右臂,客观上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留下了徐悲鸿所代表的写实主义阵营,也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宋步云的艺术,其油画有着自觉的本土化探索,特别体现在暗部色调与景深处理上,其风格属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间,虽受到写实主义的影响,但终归与吴作人等人不同,这在徐悲鸿的写实主义阵营中可谓绝无仅有——从中体现出徐悲鸿的广博胸襟,以及二人在艺术与志向上的惺惺相惜;其水彩画在历史中熠熠生辉,对瞬间光色的精妙捕捉达到了笔简而意胜的境界;其国画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上,能将水彩画的光色有机地转化到国画中,并在传统脉络中探索国画的新发展。宋先生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走进就能阅读到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变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网采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