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构建新时代民族学发展新格局—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

 日期:2024-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7月20日,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五届联合学术大会(2024年)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与会学者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战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发挥好民族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学术传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快建构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快建构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学科要共同参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紧密围绕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化各学术社团、研究会以及学术研讨会等学术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更好发挥学术和社会引领作用。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阿拉坦宝力格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民族学在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中,通过深刻理解当地社会文化,提供实际调查数据、防范空心化趋势,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提出,历史上民族学曾是“革命之学”“立国之学”“发展之学”,而新时代民族学的核心和学科定位应是“强国之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中,民族学要坚持守“魂”、寻“根”、开“眼”、从“实”、原创的原则加以构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学术文化,把事实内在的逻辑、变化的脉络揭示出来,转化为学理、提升为哲理,加快建构民族学自主的知识体系。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高向东研究发现,我国已经形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向非传统区域集聚、汉族人口向民族地区流动的双向流动大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得到深化发展。他建议,要通过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跨阶层、多元化的社会流动,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的双向流动,推动各族群众流动融居和互嵌发展,促进企业进边疆行动等,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百色学院校长吕嵩崧表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动力,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钟进文提出,文化交融最大的前提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用心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要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入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当代阐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举例说,在茶叶的制作和饮用的背后有“茶和天下”的核心价值观,而在茶的流动过程中,又构建了中华民族和周边各民族和平相处的模式,要从不同的维度对茶叶的制作和消费习俗背后所具备的文化逻辑进行重新阐释。这样的阐释越有效,文化连接就越有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主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