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

 日期: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数字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其本质来看,它是人基于自然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超自然”物质性力量,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倍增效应十分显著,有利于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也与数字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数字经济、数字中国背景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战略任务。教育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数据理念与技术手段,对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进行重组和再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数字化引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加快教育内涵式发展。具体来看,以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现实路径。

  一、以数字技术赋能,树立数字化理念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告诫我们,君子之成在于擅长借助外力,顺势而为。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进,应该立足数字技术,大力转变传统铸魂育人的育人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是转变知识传授模式。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然而,在数字技术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受限于教师和教室。教育工作者应该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更新理念,强化数字化学习思维,通过线上与线下、单向传授与交流互动、学习研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习资源,改变传统单一化学习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激发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泛在”的意思是广泛存在,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会存在,并由此衍生出几个名词,比如泛在网络、泛在工作、泛在学习等。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学习环境无处不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数字技术时代,可以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具有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应“以数字教育发展为切入口,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提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转变知识传授模式和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可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能。

  二、以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有教无类”,强调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教育公平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而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借助数字技术和在线平台,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首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正式启用,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标志着我国的战略行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其次,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共享,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当前,我国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已实现网络全覆盖,未联网的学校动态清零,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把32个省级平台都连接起来,教育数字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国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推出“互联网 教育赋能工程”“5g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 智慧教育”等方案,也为缩小区域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数字技术赋能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数据集。教学资源数据集包括教材、教案、试题、教学视频等,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选择和参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数据集可以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实现教育公平。

  综上,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分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以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23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以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向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发展。一是教师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以入选教育部“校本课程建设全国典型案例”的《ar沉浸式互动轻课程》为例,在深圳市龙华第三小学,通过加入ar互动的元素,老师们实现了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创意实践教学。二是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教师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善于挖掘和利用数字技术的潜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三是教师还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等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指导,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字技术的推广为教学手段的丰富与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队伍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了对常规教学方式的重塑,为师生教与学带来了科技体验,也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为了适应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应该具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能力,注重个性化教学。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素养提升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为教育改革提供关键思路。

  四、以数字技术赋能,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和家庭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与合作,从而提升政策制定效率,提高教育管理效能。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清代林纾曾言:“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收集和分析各个学校的教育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2022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全国各省充分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辖区学校教育装备、多媒体设备的集中运维管理,实现教学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巡课,实现质量监测、学校月考、期末考等智能化阅卷,有效提升了全国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推动多个教育主体之间的交互与合作。通过数字化平台,各方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及时了解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的最新动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教育机构可以及时了解政策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家庭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情况,与学校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政策的制定效率,推动多方的交互与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数字技术赋能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推进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以数字技术赋能,系统优化教育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数字化时代,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要注重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新型教育评价机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评价结果。一是要树立创新性评价技术观。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依靠纸质问卷、面试等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数字化评价机制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全面监测和分析,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二是需要建立教育评价机制的评估准则与技术标准。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质量准则和技术标准,有助于确保教育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三是需要分层设计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数字化评价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评价主体的需求和利益,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要想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系统优化教育评价机制,需要树立创新性评价技术观,构建评价规范与技术标准,分层设计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优化教育评价机制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育人目标和立场,时刻警惕过度量化可视化评价数据,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尤其是教育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以树立数字化理念、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设数字教师队伍、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为着力点,构建更高质量、更公平开放、更具活力的数字教育生态,“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

  【本文系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专题式教学研究”(课题号:sjs2022zy035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