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彰显“燕赵”特色的地方期刊史研究佳作—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

 日期:2024-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晚清以降,期刊这一新式传播媒介落地中国,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生活变迁的“风向标”,同时也推动着思想体制的变革和区域文化的塑造。近年来,期刊史研究日渐成为一门显学,但类似《山西期刊史》的地方期刊史著作仍付诸阙如。自古有“燕赵大地”之称的河北,地处黄河之北,怀抱京津,特殊的行政区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牵引着河北期刊独特出版风格和文化景观的形成,对其研究既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近读由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金强副教授集十数年研究之功所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的《河北期刊出版研究(1912—1949)》一书,深感其不失为一部系统研究民国时期河北地区期刊出版的佳作,尤其在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燕赵出版文化的特色。该书首次全面收集、梳理、解读158种民国时期出版的河北期刊,采用定量统计法、定性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发掘其出版时间、地域、单位、周期、创刊号、发刊词、形式与风格等要素,不仅在河北地区期刊史料积累层面贡献颇巨,还于研究层面丰赡了地方期刊史乃至中国期刊史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内涵,更对“民国时期河北期刊史学术体系构建”有抛砖引玉之功。全书读罢,启发尤甚,特此围绕以下几方面浅谈所见所想:

  期刊出版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因素互渗互塑,期刊史“在地化”研究的特色取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出版一方期刊。河北尤以燕赵文化源远流长,根植深厚,深刻影响着民国乃至近现代本土期刊出版文化的形成,进而塑造出与中国其他省份不同的期刊“隐士”风格。同时,民国时期河北期刊出版的文艺、德育、社科、实业等内容又是这一时期燕赵出版文化的外在表征。近代以来,河北作为京畿重地和军事要冲,政治局势跌宕起伏,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区位分化整合复杂多变。因而,《河北期刊出版研究(1912—1949)》一书并非笼统概述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期刊出版地域,而是注重在河北省在“四个时期”“三个地区”的建制变化,“四个时期”主要分为直隶省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地区”主要包括平津地区、保定地区和非津保地区,再根据时空序列将具体期刊明确标注,从而梳理展现河北期刊在民国这一总体历史时期和其内各历史演进时间单位里符合区位划分逻辑的出版景观。该书还进一步言之,民国时期河北一省之内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各有优长,因而期刊出版满足的信息需求即有所差异,甚至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期刊出版特色。如天津、唐山等核心地带交通发达,经济基础条件好,主要出版涉及工业、工程内容的知识科普类期刊,保定、正定等周边地区发展农业,以出版农业类期刊为主,石家庄则主要出版矿物类期刊。由此可见,该书力求摆脱以期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实现“在地化”研究的综合因素考量,在科学有据的史论结合下向读者切实呈现具有河北自身特色的期刊史。

  

  注重期刊研究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细致勾勒长时段波澜起伏的期刊发展图景。期刊出版的研究写作不仅要与卷帙浩繁的史料“打交道”,更大的难度是在爬梳过程中秉承创新意识找寻蛛丝马迹,犹如在历史的迷雾中探案,步步有理有据地拼凑还原历史现场,点连成线,线织就网,由点及面,系统考量。在研究跨越几十年的长历史片段时,既要注重期刊个案和整体出版的历时性分析,又不可忽视同一时段区域各类期刊出版的共时性分析,横纵向“同时”生动详细描绘某个、某类或整体期刊从诞生、发展、繁荣到沉寂的发展历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河北期刊出版研究(1912—1949)》分门别类、清晰明了地铺陈出民国时期河北期刊波澜起伏的出版史,细致的个案研究譬如《疾呼》《幽燕》等代表性文学艺术类期刊,《育德月刊》《冀中教育》等代表性文教德育类期刊,《河北建设公报》《河北月刊》等代表性党政与社科类综合类期刊,《河北实业公报》《河北省银行经济半月刊》等代表性实业类期刊,整体性研究如河北期刊“公开政务于民”“介绍知识于民”“传播思想于民”的创刊宗旨,再如创刊号、发刊词、栏目设置、形式与风格等等。此外,该书的附录部分依据刊名、刊物类别、省份、创刊地、创刊年份、出版周期、编辑出版单位等列表汇总期刊详细信息,简洁直观地呈现出民国河北期刊出版史,更可贵的是还列表汇总期刊现存期数、创刊号、现存总页数和电子期刊数据库来源,作者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可见一斑,同时,这也极大便捷了民国时期河北期刊文献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史料搜寻和查漏补缺。

  正视期刊“副文本”的编辑出版价值,深挖期刊文本表象背后的历史动因。期刊史研究的重要着手点在于文本解读,因为期刊文本是记录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是最可能真实反映历史的版面之物。期刊文本的正文内容在编辑出版史研究中不可言喻地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此往往可能导致研究过程中“副文本”编辑出版价值的流失。法国文论家热拉尔?热奈特最早提出“副文本”概念,主要是指正文本周边的辅助性文本,例如标题、序跋、题辞、图像(封面画、插图等)、注释、广告、凯发k8旗舰厅安卓版的版权页、发刊词等等。而《河北期刊出版研究(1912—1949)》有效利用“副文本”这一内涵丰富多元的史料,大量的图片文字跃然纸上,在整体文本分析中回应了期刊出版史研究中更多的历史性问题。例如第五章“民国时期河北期刊的形式与风格”,系统全面地围绕封面形式与风格、内文的形式与风格、广告形式与风格、栏目形式与风格等内容探究民国时期河北期刊的出版风貌。其实,处于不同时期的期刊因周围生存环境变化,导致期刊定位、功能或迎合读者的需求等产生变化,落实到出版的具体实践时,往往在封面大小设计、内文装帧、广告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甚至还可以据此种种变化透视期刊经营策略、印刷水平、经济实力、审美方向以及出版思想等。以民国时期河北期刊封面简单举例,在印刷字体应用改进方面,《保师附小校刊》封面标题是宋体字改造,《文化前哨》封面标题是黑体字改造,《务实》封面标题则是立体式美术字,展现出期刊印刷水平的差异。而在封面图像设计方面,《北光》封面采用木刻版画方式,采用写实手法呼吁抗战,《大成县政府周报》“被誉为最为贴近农民的政府类报刊”,则以漫画形式叮嘱农民耕种注意事项,由此体现出不同类型期刊在出版思想、功能指向、审美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该书通过对期刊文本的内外、文图等综合分析,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全方位立体式把握理解河北期刊个体或整体扮演的历史角色和凸显的出版价值。更重要的是,该书还深度挖掘民国时期河北期刊文本之外的历史动因。因为任何期刊文本风格和形式的呈现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在各种社会结构因素推动下共织而成。根据上述分析,该书不仅具备拓宽期刊史纵深认识的研究意识,对当前期刊的特色打造亦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挑剔来讲,《河北期刊出版研究(1912—1949)》也有缺憾之处。从谋篇布局上来看,该书结构不统一,如第三、四章节的期刊类型分析有重复之处;从内容分析上审视,该书对期刊分类稍显粗犷,忽视了政党性质、文学团体等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出版要素观之,该书虽然罗列分析了期刊的出版单位,却没有深度挖掘出版人等群体力量,导致“只见刊物不见人”,从而缺少人与期刊之间的复杂互动;从期刊生产经营整套流程来看,该书聚焦编辑出版,在发行传播、阅读反馈等领域仍待进一步探索。尽管有以上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仍是一部写作流畅、史料丰富、分析扎实、图文并茂的河北期刊史研究佳作,对地方期刊史乃至中国期刊史研究都可资借鉴。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网站地图